中文  |  EN
学位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培养 >> 研究生教育 >> 学位工作 >> 正文
山东大学力学学位授权点建设2021年度报告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09日 22:39    作者:    点击:[]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一)学位授权点建设总体情况

1.学位授权点总体情况概述

山东大学力学学科最早由我国著名力学家、教育家刘先志教授于1957年在原山东工学院创建,并于1978年首次成立力学师资班培养力学专门类人才。1982年开始招收力学类硕士研究生,1986年7月,固体力学获批为第四批全国硕士学位授权点。

2001年山东大学从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团队引进朱维申先生、李术才教授研究团队,以岩土力学为主要研究方向开展工程力学博士点建设。2003年7月获批工程力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1月被批准为力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4月,工程力学专业被评为山东省特色专业,2013年被批准增设立力学博士后流动站,2020年1月,工程力学被教育部和山东省教育厅确定为山东省“双一流”本科专业。

2.主要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

结合依托单位的研究特点,主要研究相关工程领域中,特别是土木工程领域中的关键力学问题。随着山东大学对力学学科的持续建设,特别是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之后,山东大学强化了本学科点的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交叉,依托工程力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和力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不断完善和力学理论相关的研究方向。目前,本学位点的主要研究方向有:

(1)岩土工程关键基础力学问题。该研究方向依托于山东大学大型地下洞室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山东省岩土力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着眼于国际岩土工程领域最前线,以国家大规模岩土工程建设为背景,系统地开展了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粉土路基建造支撑技术与工程应用”、“黄河中下游粉土工程特性与路基长期服役性能提升技术”、“黄泛区粉土路基修建成套技术与应用”、“复杂条件下非完整岩体变形破坏分析方法与控制关键技术”、“岩溶地区复杂条件下凹陷式开采矿山突涌水治理关键技术”和“深部软岩巷道三维预应力钢绞线壁后充填支架支护体系”等科学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为地方基础设施建造工程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工程技术保障,推进了相关技术领域的迅速发展。

(2)结构稳定分析与安全控制。本学科方向结合流体力学前沿研究,在基础理论和应用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在经过科研攻关和工程实践,在高应力软岩流变破坏机理、挤压大变形成套控制技术以及强震区水工隧洞动力响应与抗震技术等研究方面取得大量研究成果。

(3)工程流体力学。本学科方向聚焦土木、环境、机械、能源等行业中的与流体力学相关的关键力学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以计算力学方法为纲,集理论建模、数据测量、智能控制和力学计算为一体,围绕多物理场耦合以及复杂系统等重大前沿学科问题,强化流体在多场耦合作用下的复杂流动研究。

(4)微尺度固体力学与先进超构材料力学行为研究。该学科方向具有很强的前沿性交叉性,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生物医疗、芯片等高科技领域。本学科方向瞄准力学国际前沿,紧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系统开展跨尺度力学理论体系、软材料的大变形和失稳特性、储能材料的多尺度力学和多场耦合等研究。

3.培养特色与优势

本学科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充分发挥山东大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在几十年的积淀与建设历程中,坚持继承并发扬山东大学理科基础扎实的传统,秉承“力为工用,理工交融”的培养理念,不断形成了“工程为载体,力学为导向,数学为基础”山东大学工程力学人才成长特点。中科院院士胡海岩教授(1984年固体力学硕士毕业),华东理工大学校长、长江学者轩福贞教授(1996年固体力学硕士毕业),国家青年基金获得者,山东大学李利平教授(2009年工程力学博士毕业)等都是本学位点办学多年来的优秀学生代表。

(二)学位授权点培养目标与标准

1.培养目标

围绕国家重大需求与学科前沿,重视前瞻性基础研究能力培养与应用研究能力提升,秉承“理工交融,力为工用,学研并重,卓越创新”的理念,通过多学科交叉,催交促新,培养能解决相关工程技术领域中关键力学问题的复合型杰出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应当具有坚实的力学基础与数学基本理论、良好的科学思维、较强的科学研究与实验能力,系统掌握与工程力学紧密相关的基本工程技能,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胜任相关工程领域内与力学相关的技术开发、工程设计与研究等工作。

2.学位标准

研究生学习期满,修满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并完成社会实践、前沿讲座、讨论班、学位论文等规定的培养环节,通过论文答辩后,可授予山东大学毕业证书;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可授予硕士学位证书。

(三)学位授权点基本条件

1.师资队伍

本学位点现有专任教师30人,其中硕士生导师20名。近年来,本学科点的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引育取得突破,工程力学博士点李术才教授入选2019年度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新壮教授入选2021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固体力学、工程力学研究方向各引育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专家资助计划获得者和国家海外优青1人;依托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计划,新引进固体力学方向专任年轻教授5人。

2.主要培养方向

本学位点拥有工程力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和力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主要培养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岩土工程中的力学问题、复杂工程结构计算分析、工程流体力学、渗流力学、多孔介质传热传质、土工结构稳定性计算与加固、多尺度传热与数值模拟、多物理场耦合的稳定性与分岔理论、多孔介质多相流流固耦合问题、先进结构的力学行为、储能材料的多尺度力学、多场耦合、多场耦合作用下的微观结构演化与宏观力学性质、固态相变和扩散。

3.科学研究

2021年度本学位点竞争性到账经费1070万元,成果转移转化到账120万元。发表论文76篇,其中SCI收录64篇。随着山东大学学科调整和对力学学位点的提升建设,除了保持岩土特色的工程力学研究论文发表以外,本学科点研究生指导老师和研究生在力学理论研究专门类期刊发表论文的比例和质量有了明显提升,论文主要发表在Physics Review B、Physics of Fliuds、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Materials Today、Acta Materialia等力学领域著名期刊,以及岩土力学、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应用力学与数学等国内著名力学类与力学紧密相关的工程类期刊。

4.支撑平台

在科研平台方面,本学科与同学院的土木工程学科共同拥有大型地下洞室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岩土力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中日岩土工程国际合作中心等一流省部级科研平台。与山东省计算中心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共享国家超算中心济南站的计算资源。

在国际化方面,与英国杜伦大学、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日本长崎大学、韩国成均馆大学等多所国外高水平大学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开展学术交流、人才培养与科技合作,推进学科的高水平基础研究和技术研究。

5.奖助体系

研究生奖学金种类主要包括:国家助学金,博士研究生每月2500元、硕士研究生每月800元;国家奖学金,国家奖学金主要用于奖励学业成绩优秀、科学研究成果显著的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每生每年3万元、硕士研究生每生每年2万元;学业奖学金,根据研究生学业成绩、科研成果、社会服务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综合评选;困难补助,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及突发事件补助;优秀奖学金,研究生优秀奖学金包括校长奖学金、优秀研究生干部奖学金及各类社会奖学金。除此之外,所在学院设有助管、助研等适合研究生的兼职助理岗位,每月800元,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申请这类岗位。

以上各类奖助学金的覆盖面达到100%。

二、2021年度学位授权点人才培养情况

1.招生选拔、学位授予

为保证研究生优质生源及招生质量,本学位点采取了多项措施:吸引外校优质生源,留住本校优秀学生;开展学科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活动;学院组织招生工作小组开展优质生源拓展;鼓励在校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积极申请硕博连读培养。

结合所属学院的实际情况、学位点的培养特色,以及学生就业需求,本学位点招生主要依托工程力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和工程力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开展。2021年本学位点硕士招生15人,博士招生4人。

2.思政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初步构建,“三全育人”“五育并举”机制进一步完善,“大思政”格局系统发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落实,学生得到全面培养与发展,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力学英才。(1)课程思政精准发力,教学效果优异。坚持“同向同行,协同效应”,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力学学科特点的“课程思政”有效实施路径,《材料力学》、《理论力学》等5门课程被评为山东大学优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形成“党建为基-德育为本-力为工用”的思政品牌;面向山东大学工科学生开设的所有力学课程,在学生评价中全部取得“优”成绩,发挥了强大的立德育人效果。(2)实践育人成果丰硕,学生全面发展学生自我教育、自觉成才意识进一步强化,追求全面发展成为常态。拓展建立“济南机床二厂”等学生创新实践基地23处,广大学生在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自觉参与“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力学学子42人次获得山东省优秀毕业生、省级志愿服务优秀团队、省级优秀社会实践项目等荣誉。(3)思想引领彰显实效,深植家国情怀。学生获省部级、校级优秀学生表彰多人,1人获最美志愿者,2人获道德风尚奖。通过思想引领,发挥力学理论见长的优势,力学学生在升学及就业时,投身国家最需要的地方,82%毕业生就职于航天航空、微纳材料、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国家战略需求行业。(4)党建育人功能强化,种好红色因子。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支部书记与系主任双向任职,有效避免“两张皮”现象。荣获基层党组织活动奖项2项,省部级以上科研奖项8项,支部书记获得“山东大学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博士党支部获评山东大学“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和“研究生党员标兵”。(5)协同育人作用凸显,形成育人合力。针对力学学科面向大部分工科的特点,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同联动,汇聚形成强大育人合力。涌现出2位“宝钢优秀教师”、“全国徐芝纶力学优秀教师”等教师先进典型,多名学生获得“国际大学生工程力学竞赛特等奖”、“山东大学自强之星”及“榜样的力量”等荣誉或奖励。

3.课程教学

本学位点建立了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培养方案修订、课程大纲编制、教学计划制定、课堂教学、课程考核、实验教学、毕业论文、科技创新等,均设有质量监控点。各项评估、检查信息及时传达反馈,有针对性地从学校和学院两个层面落实整改措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目前,工程力学博士/硕士学位点设有课程39门,常年开课31门,全部研究生指导老师(兼职导师除外)均参与研究生课程授课。

近年来,依托山东大学研究生院推进的国际化战略,在研究生国际课程学习方面下功夫,作为现有课程体系和学习内容的重要补充,以达到提高课程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特别是大力推广暑期国际化课程,学校和学院专门经费支持,延揽国际同行业名师来校进行集中授课,并在新版培养方案中对该类课程列入必修环节,计算1个学分。

另外,本学位点组织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促进教学工作改革。近年来承担山东省重点教学改革项目1项,省级教改项目2项,以及校级教改项目20余项;有三人被授予“杜庆华工程力学青年学者奖章”,2人获得“徐芝纶全国力学优秀教师奖”。

4.导师指导

本学位点的硕士生导师严格按照《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实施细则》进行遴选。要求硕士生导师有明确稳定的科研方向和充足的科研经费,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掌握本研究方向的国内外研究动态;能够讲授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选修课;有较高的外语水平;有指导硕士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和撰写论文的能力。选聘的硕士生导师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5周岁,申请招生年度的6月30日至其退休的年限不得少于培养一届硕士生要求,能够较好的履行指导教师职责。

为提高硕士生导师科研和教学能力,采取自筹经费与校资助相结合的办法,选送研究生导师外出参与研究生课堂教学、科研能力提升的培训。

本学位点每年进行对硕士生导师考核,根据年度招生需要,综合考虑学科特点、导师队伍年龄结构,导师师德表现、学术水平、科研任务、培养质量、培训情况,研究生对导师育人工作评价等,确定下一年度招生导师。当前已选聘硕士生导师均通过年度考核。

5.学术训练与学术交流

为使研究生熟悉本学科的重要学术理论和前沿性成果,提高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的兴趣和学术交流能力。内容包括力学与相关工程学科领域内的力学研究等国内外研究动态系列讲座,文献讲座,新技术、新材料与新成果介绍等。形式有讨论班、学术论坛、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等,提倡并鼓励双语或全英语讲座。

“稷下风”与“海右博士论坛”已成为本学科国内外学者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2021年度共邀请国内外学者30余人次来校或线上开展讲学与学术交流,讲座参与学生人数达600人次以上。与日本长崎大学、韩国成均馆大学等国际学校开展的“亚洲校园计划”获是教育部备案的国际合作培养项目资助。最近两年共派出3位硕士生赴韩国或日本接受1年以上的学术交流,并接受4名韩或日籍学生来我校交流学习。

6.论文质量与保障机制

本学位点要求全体研究生指导教师务必树立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一定要落实评阅、答辩专家的监督把关责任,釆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学位论文质量,完善学位授予的质量保障机制。

在2021年开展的论文抽检中,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对2018年9月-2019年6月授予的博士学位论文进行了抽检,抽检结果中本学位点不存在问题论文。

在2021年开展的论文抽检中,山东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对2019-2020学年度授予的硕士学位论文进行了抽检,抽检结果中本学位点不存在问题论文。

7.学风建设

本学位点重视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杜绝各种学术不端行为。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主要包括加强学风建设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学风建设的有关规定、学术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相关处理规定和纪律处分、学术不端行为案例及坚守学术道德、树立严谨学风等六个方面。结合《山东大学学术纪律处分规定》,严禁抄袭剽窃、伪造篡改、一稿多投、重复发表、不当署名等各种常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2021年度本学位点未发生学术不端行为。

7.管理服务

本学位点坚持实行“立德树人,以人为本”育人方针,设有专门的分管研究生的副书记和研究生辅导员,实行“书记-导员-导师”全链条机制,保障实现全方位育人,将研究生权益保护工作贯穿研究生科研、生活全过程,努力提高在学研究生满意度。所在学院研究生会设立研究生权益部,由院党委领导,旨在全心全意为研究生服务,及时反映研究生生活、学习、科研等各方面权益诉求,通过采取相关的维权举措,切实的维护和保障了在校研究生的自身合法权益,大大提高了研究生对在校食宿、生活安全、科研教学的满意度。据统计,研究生对管理服务的好评率达到95%以上。

8.就业发展

2021年,本学位点毕业并授予硕士学位12人,工程力学二级博士学位授予者3人。一次性就业率达到100%。

博士毕业生全部进入高等教育单位工作,就业单位分别为山东大学、山东建筑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硕士毕业生主要去向包括国有大型企业的设计研发岗位(山东高速、水发集团、中石油华东设计院等)、以及其他上市企业的重要技术岗位(浪潮集团、中汽数据有限公司等)等。

根据我单位研究生办公室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分析,用人单位意见反馈和毕业生的发展质量统计不错,绝大部分研究生在单位都能很好地适应工作并发展良好,专业基础扎实,分析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强,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

三、存在的问题与持续改进计划

(一)目前学位点建设面临问题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开展2020年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工作的通知》,本学位点于2020年6月,开展了对工程力学二级学科博士点的专项评估工作。经力学学科评议组评议,结果为合格。但与此同时,也发现了本学位点存在的一些问题:(1)招生规模较小,影响学科做大做强;(2)师资队伍总量不足。相对于国内其他同类院校,山东大学的力学学科师资队伍体量偏小,直接影响到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二)持续改进计划

下一步工作中,结合本学科特点,针对专项评估专家委员会提出的改进意见以及本学位点发展计划,制定了如下持续改进方案:

1.强化学位点建设。山东大学研究生院结合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和专家组意见,决定对工程力学博士点进行整改提升。在校内和学院内部优化本学科点师资队伍配置,依托本学位点持续引进高水平年轻研究人员扩大导师队伍,在研究生名额配给方面给予一定保障。在过去两年中已经初见成效,围绕“先进超构材料力学行为”研究方向,引入5位齐鲁青年学者,包括2位省部级以上人才称号获得者,并且在招生配额上有了提高。

下一阶段的建设目标是:力争在两年内把本学科点建设成为一级学科博士点;依托本学科建立“山东大学力学研究院”。

2.继续逐步打造有影响力的师资队伍。在未来几年内,本学科将重点培养一批有潜力的中青年教师,将他们培养成为所在学术领域国际知名、国内著名的研究人员。具体计划包括:(1)继续引进高水平师资,特别是中青年专家,进一步优化力学学科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2)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培养,不断提升指导教师业务水平。大力支持研究生导师加强学术交流,在国内外学术访问政策上提供便利。(3)继续加大对中青年教师的支持力度,为他们提供便利的科研条件,优先为有潜力的中青年教师配备仪器设备,完善其实验条件,保障其教学科研工作顺利完成。力争在未来3年内,至少再增加2名国家级人才称号获得者。

3.促进学科交叉,加强力学的应用研究。山东大学有较为完善的工科学科设置,作为有特色工科发展院校的力学学科博士点,除了发展自身的力学理论研究方向之外,还应当加强力学的应用研究,为学校整体“双一流”建设做贡献。特别是要扩大学科优势与特点,注重与岩土工程的交叉研究,对其中的基础力学问题开展技术攻关,争取原创性研究成果。另外,要与山东本地的相关科研机构或者大型国有企业进行技术合作或者协同研发,如中国中车、兵器工业集团五三研究所等结构,对接国家重大科技发展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4.继续强化研究生各阶段管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山东大学力学学科一直注重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开展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探索与改革。今后将继续扩大招生宣传,通过免试推荐、考试、审核选拔等方式选拔优秀生源,进一步优化生源结构,加强课程教学管理,继续探索新形势下的学术训练、学术交流等,全方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保障措施

1.合理布局规划,以学科建设促进学位点建设。瞄准国际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借机山东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整体发展战略,规划适合山东大学力学学科的发展路径,将学位点布局与学科规划有机结合,以学科建设促进学位点建设,合理规划,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优化资源配置,加强重点建设,促进水平的提高,逐步形成良性循环机制,大力推进力学一级学科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工作。

2.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强化导师在培养过程中的作用。(1)继续加强课程教学管理,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2)继续鼓励研究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学术训练与学术交流。鼓励并支持研究生参加各类国内外学术交流,不断拓宽视野、提升创新能力。(3)通过创新奖学金等激励机制,鼓励研究生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4)加强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训练,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

上一条:土建与水利学院关于做好2023年申请招收博士研究生人员审核认定及导师团队备案工作的通知 下一条:山东大学水利工程学位授权点建设2021年度报告

关闭

Copyright © 2018-2020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    [网站管理]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17923号    邮编:250061    电话:0531-88392446    传真:0531-88392446    院长信箱:tjyzxx@sdu.edu.cn

网址:www.tjsl.sdu.edu.cn    E-mail:tjfdw@sdu.edu.cn    技术支持:奇赛信科